2022-02-14
中小公募留人难 如何摆脱明星依赖? 全球观焦点
中小公募打造明星已经成为趋势。
今年以来,中小公募基金经理频繁离职的现象引发业界关注,其中不乏一众知名基金经理。在公募基金快速发展的这几年,一些优秀基金经理随着市场的关注升温而实现“出圈”。“明星化”帮助中小公募在短期内快速实现了规模的增长,但明星基金经理们离职频繁、内部权限过大、误判投研方向等风险也随之而来。
【资料图】
在多位业内人士看来,想要实现公募行业长期健康发展,“去明星化”势在必行。建立一套标准化的、可复制的投研体系,共管模式也成了公募积极探索的方向。也有业内人士指出,“明星化”现象是市场各参与方博弈的结果,而要实现“去明星化”则离不开渠道激励和投资者偏好的改变。
中小公募走上“明星化”快车道
在基金公司“明星化”的过程中,中小公募一度受益颇多。一位基金经理“出圈”后,其在市场认知方面的快速提升往往会给基金公司带来不少红利,基金经理本人管理的新基金往往能在首发时就取得好成绩,基金公司也可以趁此机会扩大规模,甚至“弯道超车”,为团队配备更多更好的投研人才。
以沪上一家外资参股的中型公募为例,该机构一位公募基金经理于几年前夺冠后,公司的管理规模得到了快速提升,截至第二年末,公司的非货管理规模相比夺冠当年增长了40%。
还有一些中小公募则是靠着明星基金经理的口碑创立起来的。以沪上一家个人系中型公募为例,自创立伊始,该基金经理就是公司的招牌。公司对这位基金经理个人品牌的打造不遗余力,这位基金经理也扛起了为公司发行新产品、扩大管理规模的重任。截至今年一季度末,该机构77%的管理规模都在这位知名基金经理名下。
在晨星(中国)基金研究中心高级分析师屈辰晨看来,与大型公募机构相比,中小公募机构的资金规模以及在渠道方面的影响力相对有限。目前市场上,投资者通常会对具备良好业绩和声誉的明星基金经理更具信心,所以打造明星基金经理是中小公募快速吸引投资者关注和资金流入的手段之一。明星基金经理往往能够成为这些中小公募机构的品牌形象,通过他们的声誉和业绩,提升公司的知名度和认可度。
成名即出走,中小公募留人难
不过,随着越来越多基金经理的个人IP逐渐做大,问题也不断显现,最直接的就是基金经理成名后出走的现象日益严重。
仅就今年以来的情况来看,1月,高楠官宣离职恒越基金,加盟永赢基金;2月,泓德基金邬传雁卸任副总经理兼基金经理;4月,2022年股票型基金冠军基金经理汤戈公告离职,其后入职方正富邦基金;民生加银基金也发布公告,副总经理于善辉因个人原因离任,加盟博时基金。
天相投顾告诉券商中国记者,中小公募因为公司自身的体量较小,提供给明星基金经理的薪酬激励和晋升空间等有限,基金经理的离职风险较高。一旦明星基金经理离职,可能出现投资者大规模赎回,对基金业绩和公司稳定或将造成较大冲击。
反之,从投资者的角度,一些知名基金经理的突然离职也会给资方和普通基民带来困扰。沪上一位基金评价人士认为,投资者本是冲着对一位基金经理的信任购买了基金,在基金经理离任后,是否仍要继续持有这只产品就成了一种困扰。此外,由于静默期等种种限制,投资者想要买入该基金经理的新产品还需再等待较长一段时间,新产品的表现能否复刻此前的辉煌仍是未知数。屈辰晨也建议,投资者在“追星”的同时应做好风险管理,关注该公司的综合投研实力,是否有其他风格相同、具备同样投资实力的基金经理可以在他离职后胜任并继续执行该策略。
在该基金评价人士看来,明星基金经理跳槽如果不谨慎,往往会变成“双输”,“基金经理的跳槽成本非常高,跳槽之后如果业绩不连贯,之前的人气很快会被消磨掉;如果在新公司碰到新问题,还要做下一步打算。”她告诉券商中国记者,基金经理的职业生涯黄金期很短暂,多次静默期损耗太大。在她看来,与机构充分沟通,互相融合,对彼此都是更好的结果。
从公司内部治理来看,部分成名的基金经理在公司内部享有的权限过大,引发的争议也不小。
“一些知名基金经理在公司内部的自由度太大了,甚至出现了不参加公司会议,不遵守公司章程的行为。”华南一位资深基金圈人士告诉券商中国记者。在他看来,中小公募由于人才矩阵不完备,议价能力较弱,为了不让聚全公司之力打造出来的“大咖”离职,只能作出让步。而基金经理自由度过大,不仅会影响团队的投研效率,甚至会给公司带来合规风险。
除了基金经理离任和公司治理问题,对投研方向的误判也是“明星化”的一大风险。
在上述华南资深基金圈人士看来,很多基金经理成名的背后离不开极致化的投资风格。“明星基金经理往往需要极致化的业绩,中小公募想培养明星,只能押注在赛道型产品上,这增加了公司产品矩阵的业绩风险——在赛道的东风来临时,产品的业绩可以顺势走向巅峰;但是当潮水退去,产品的业绩则会节节败退。”
天相投顾也认为,如果基金管理人缺乏完善的决策和风控流程,明星基金经理话语权过大,一旦基金经理判断失误,投资者可能会遭受大额亏损。同时,一荣俱荣,一损俱损,明星基金经理业绩下滑或出现其他风险事件,对公司整体的声誉和品牌形象也会造成较大的破坏。
“去明星化” 需要环境的合力
中小公募如何摆脱明星依赖?业内人士认为,中小公募要建立一套标准化的、可复制的投研体系,以应对明星基金经理离职的情况。
该基金评价人士表示,据她观察,有“明星化”光环的中小公募对明星基金经理的依赖程度并不相同。“一种情况是基金经理个人的名气大于公司,一些个人系中小公募就属于此类;另一种情况是公司本身也有知名度,拥有多位业内认可的基金经理。后者受明星基金经理离职的冲击会小很多。”
天相投顾认为,想要摆脱对个人的依赖,主要依靠团队化、流程化的投资管理模式。首先是建立专业的团队,强化团队化管理,通过团队协作提高决策的全面性和稳定性。同时,制定并严格执行清晰、透明、可复制的投研流程,避免投资决策对个人主观判断的过度依赖。此外,在营销和宣传中更为强调公司整体的企业文化和核心理念、强化品牌建设,提供高质量的客户服务和积极的信息披露也是提升品牌辨识度的重要手段。
近日,海外基金市场普遍采用的共管模式被广泛讨论,这一模式被视为国内公募行业“去明星化”的借鉴方向。
21世纪10年代中期以来,美国共同基金业逐渐出现了多位基金经理共同管理的团队制基金管理模式。以克服因基金经理离任、基金资产规模过大、基金经理精力不足和投资误判等单一制下的种种弊端。具体来看,基金经理团队制主要有两种形式:一种是“一主一辅”或“一主多辅”,另一种是团队共同决策制。目前,国内基金公司也在逐步试水这类方式,知名基金经理“以老带新”的模式已经被越来越多地采用。工银瑞信基金认为,共管模式通过团队化运作方式能使决策讨论在一个相对理性客观的背景下进行,最终集各人之长提高整个决策的科学化。
值得注意的是,采访中,多位受访者都提到了国内权益市场的特点与明星化的关系。在一些业内人士看来,“明星化”现象是市场各参与方博弈的结果,想要真正做到“去明星化”,不仅需要基金公司的努力,也需要市场环境的合力。
晨星(中国)高级产品经理杨涛认为,从美国市场的发展来看,20世纪八九十年代也普遍存在着包装明星基金经理的行业氛围,但指数基金的崛起打破了明星基金经理们的神秘光环。因此这个转变过程不仅是取决于个别基金公司自身的努力,也需要与行业发展及外部环境相适应。
在他看来,明星基金经理效应的产生不仅仅是基金公司的推动,也是销售渠道、投资者偏好共同催化的结果,其背后是基金营销环节长期以来的业绩短视与追逐热点倾向。因此,基金公司试图降低基金经理个人作用的努力能否实现,很大程度上也取决于投资者观念和销售机构导向能否有所转变。
标签:
- 精心推荐
X 关闭
X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