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02-14
求 孝经 全文及翻译及注释(求 孝经 全文及翻译)|热点评
1、【孝经原文】 开宗明义章第一 仲尼居,曾子持。
2、子曰:“先王有至德要道,以顺天下,民用和睦,上下无怨。
3、汝知之乎?” 曾子避席曰:“参不敏,何足以知之?” 子曰:“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4、复坐,吾语汝。
5、” “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
6、立身行道,扬名于后世,以显父母,孝之终也。
7、夫孝,始于事亲,忠于事君,终于立身。
8、《大雅》云:‘无念尔祖,聿修厥德。
9、’” 天子章第二 子曰:“爱亲者,不敢恶于人;敬亲者,不敢慢于人。
10、爱敬尽于事亲,而德教加于百姓,刑于四海。
11、盖天子之孝也。
12、《甫刑》云:‘一人有庆,兆民赖之。
13、’” 诸侯章第三 在上不骄,高而不危;制节谨度,满而不溢。
14、高而不危,所以长守贵也。
15、满而不溢,所以长守富也。
16、富贵不离其身,然后能保其社稷,而和其民人。
17、盖诸侯之孝也。
18、《诗》云:“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
19、” 卿大夫章第四 非先王之法服不敢服,非先王之法言不敢道,非先王之德行不敢行。
20、是故非法不言,非道不行;口无择言,身无择行;言满天下无口过,行满天下无怨恶:三者备矣,然后能守其宗庙。
21、盖卿大夫之孝也。
22、《诗》云:“夙夜匪懈,以事一人。
23、” 士章第五 资于事父以事母,而爱同;资于事父以事君,而敬同。
24、故母取其爱,而君取其敬,兼之者父也。
25、故以孝事君则忠,以敬事长则顺。
26、忠顺不失,以事其上,然后能保其禄位,而守其祭祀。
27、盖士之孝也。
28、《诗》云:“夙兴夜寐,无忝尔所生。
29、” 庶人章第六 用天之道,分地之利,谨身节用,以养父母,此庶人之孝也。
30、故自天子至于庶人,孝无终始,而患不及者,未之有也。
31、 三才章第七 曾子曰:“甚哉,孝之大也!” 子曰:“夫孝,天之经也,地之义也,民之行也。
32、天地之经,而民是则之。
33、则天之明,因地之利,以顺天下。
34、是以其教不肃而成,其政不严而治。
35、先王见教之可以化民也,是故先之以博爱,而民莫遗其亲,陈之于德义,而民兴行。
36、先之以敬让,而民不争;导之以礼乐,而民和睦;示之以好恶,而民知禁。
37、《诗》云:‘赫赫师尹,民具尔瞻。
38、’” 孝治章第八 子曰:“昔者明王之以孝治天下也,不敢遗小国之臣,而况于公、侯、伯、子、男乎?故得万国之欢心,以事其先王。
39、治国者,不敢侮于鳏寡,而况于士民乎?故得百姓之欢心,以事其先君。
40、治家者,不敢失于臣妾,而况于妻子乎?故得人之欢心,以事其亲。
41、夫然,故生则亲安之,祭则鬼享之。
42、是以天下和平,灾害不生,祸乱不作。
43、故明王之以孝治天下也如此。
44、《诗》云:‘有觉德行,四国顺之。
45、’” 圣治章第九 曾子曰:“敢问圣人之德无以加于孝乎?” 子曰:“天地之性,人为贵。
46、人之行,莫大于孝。
47、孝莫大于严父。
48、严父莫大于配天,则周公其人也。
49、昔者周公郊祀后稷以配天,宗祀文王于明堂,以配上帝。
50、是以四海之内,各以其职来祭。
51、夫圣人之德,又何以加于孝乎?故亲生之膝下,以养父母日严。
52、圣人因严以教敬,因亲以教爱。
53、圣人之教不肃而成,其政不严而治,其所因者本也。
54、父子之道,天性也,君臣之义也。
55、父母生之,续莫大焉。
56、君亲临之,厚莫重焉。
57、故不爱其亲而爱他人者,谓之悖德;不敬其亲而敬他人者,谓之悖礼。
58、以顺则逆,民无则焉。
59、不在于善,而皆在于凶德,虽得之,君子不贵也。
60、君子则不然,言思可道,行思可乐,德义可尊,作事可法,容止可观,进退可度,以临其民。
61、是以其民畏而爱之,则而象之。
62、故能成其德教,而行其政令。
63、《诗》云:‘淑人君子,其仪不忒。
64、’” 纪孝行章第十 子曰:“孝子之事亲也,居则致其敬,养则致其乐,病则致其忧,丧则致其哀,祭则致其严。
65、五者备矣,然后能事亲。
66、事亲者,居上不骄,为下不乱,在丑不争。
67、居上而骄则亡,为下而乱则刑,在丑而争则兵。
68、三者不除,虽日用三牲之养,犹为不孝也。
69、” 五刑章第十一 子曰:“五刑之属三千,而罪莫大于不孝。
70、要君者无上,非圣人者无法,非孝者无亲。
71、此大乱之道也。
72、” 广要道章第十二 子曰:“教民亲爱,莫善于孝。
73、教民礼顺,莫善于悌。
74、移风易俗,莫善于乐。
75、安上治民,莫善于礼。
76、礼者,敬而已矣。
77、故敬其父,则子悦;敬其兄,则弟悦;敬其君,则臣悦;敬一人,而千万人悦。
78、所敬者寡,而悦者众,此之谓要道也。
79、” 广至德章第十三 子曰:“君子之教以孝也,非家至而日见之也。
80、教以孝,所以敬天下之为人父者也。
81、教以悌,所以敬天下之为人兄者也。
82、教以臣,所以敬天下之为人君者也。
83、《诗》云:‘恺悌君子,民之父母。
84、’非至德,其孰能顺民如此其大者乎!” 广扬名章第十四 子曰:“君子之事亲孝,故忠可移于君。
85、事兄悌,故顺可移于长。
86、居家理,故治可移于官。
87、是以行成于内,而名立于后世矣。
88、” 谏诤章第十五 曾子曰:“若夫慈爱恭敬,安亲扬名,则闻命矣。
89、敢问子从父之令,可谓孝乎?” 子曰:“是何言与,是何言与!昔者天子有争臣七人,虽无道,不失其天下;诸侯有争臣五人,虽无道,不失其国;大夫有争臣三人,虽无道,不失其家;士有争友,则身不离于令名;父有争子,则身不陷于不义。
90、故当不义,则子不可以不争于父,臣不可以不争于君;故当不义,则争之。
91、从父之令,又焉得为孝乎!” 感应章第十六 子曰:“昔者明王事父孝,故事天明;事母孝,故事地察;长幼顺,故上下治。
92、天地明察,神明彰矣。
93、故虽天子,必有尊也,言有父也;必有先也,言有兄也。
94、宗庙致敬,不忘亲也;修身慎行,恐辱先也。
95、宗庙致敬,鬼神著矣。
96、孝悌之至,通于神明,光于四海,无所不通。
97、《诗》云:‘自西自东,自南自北,无思不服。
98、’” 事君章第十七 子曰:“君子之事上也,进思尽忠,退思补过,将顺其美,匡救其恶,故上下能相亲也。
99、《诗》云:‘心乎爱矣,遐不谓矣。
100、中心藏之,何日忘之。
101、’” 丧亲章第十八 子曰:“孝子之丧亲也,哭不偯,礼无容,言不文,服美不安,闻乐不乐,食旨不甘,此哀戚之情也。
102、三日而食,教民无以死伤生。
103、毁不灭性,此圣人之政也。
104、丧不过三年,示民有终也。
105、为之棺椁衣衾而举之,陈其簠簋而哀戚之;擗踊哭泣,哀以送之;卜其宅兆,而安措之;为之宗庙,以鬼享之;春秋祭祀,以时思之。
106、生事爱敬,死事哀戚,生民之本尽矣,死生之义备矣,孝子之事亲终矣。
107、” 【孝经译文】 开宗明义章第一 孔子在家里闲坐,他的学生曾子侍坐在旁边。
108、 孔子说∶“先代的帝王有其至高无上的品行和最重要的道德,以其使天下人心归顺,人民和睦相处。
109、人们无论是尊贵还是卑贱,上上下下都没有怨恨不满。
110、你知道那是为甚么吗?” 曾子站起身来,离开自己的座位回答说∶“学生我不够聪敏,哪里会知道呢?” 孔子说∶“这就是孝。
111、它是一切德行的根本,也是教化产生的根源。
112、你回原来位置坐下,我告诉你。
113、人的身体四肢、毛发皮肤,都是父母赋与的,不敢予以损毁伤残,这是孝的开始。
114、人在世上遵循仁义道德,有所建树,显扬名声于后世,从而使父母显赫荣耀,这是孝的终极目标。
115、所谓孝,最初是从侍奉父母开始,然后效力于国君,最终建功立业,功成名就。
116、《诗经·大雅·文王》篇中说过∶‘怎么能不思念你的先祖呢?要称述修行先祖的美德啊!’” 天子章第二 孔子说∶“能够亲爱自己父母的人,就不会厌恶别人的父母,能够尊敬自己父母的人,也不会怠慢别人的父母。
117、以亲爱恭敬的心情尽心尽力地侍奉双亲,而将德行教化施之于黎民百姓,使天下百姓遵从效法,这就是天子的孝道呀!《尚书·甫刑》里说∶‘天子一人有善行;万方民众都仰赖他。
118、’” 诸侯章第三 身为诸侯,在众人之上而不骄傲,其位置再高也不会有倾覆的危险;生活节俭、慎行法度,财富再充裕丰盈也不会损溢。
119、居高位而没有倾覆的危险,所以能够长久保持自己的尊贵地位;财富充裕而不奢靡挥霍,所以能够长久地守住自己的财富。
120、能够保持富有和尊贵,然后才能保住家国的安全,与其黎民百姓和睦相处。
121、这大概就是诸侯的孝道吧。
122、《诗经·小雅·小曼》篇中说∶‘战战兢兢,就像身临深水潭边恐怕坠落,脚踩薄冰之上担心陷下去那样,小心谨慎地处事。
123、’” 卿大夫章第四 不是先代圣明君王所制定的合乎礼法的衣服不敢穿戴,不是先代圣明君王所说的合乎礼法的言语,不敢说;不是先代圣明君王实行的道德准则和行为,不敢去做。
124、所以不合乎礼法的话不说,不合乎礼法道德的行为不做;开口说话不需选择就能合乎礼法,自己的行为不必著意考虑也不会越轨。
125、于是所说的话即便天下皆知也不会有过失之处,所做的事传遍天下也不会遇到怨恨厌恶。
126、衣饰、语言、行为这三点都能做到遵从先代圣明君王的礼法准则,然后才能守住自己祖宗的香火延续兴盛。
127、这就是卿、大夫的孝道啊!《诗经·大雅· 民》里说∶“要从早到晚勤勉不懈,专心奉事天子。
128、” 士章第五 用奉事父亲的心情去奉事母亲,爱心是相同的;用奉事父亲的心情去奉事国君,崇敬之心也是相同的。
129、所以奉事母亲是用爱心,奉事国君是用尊敬之心,两者兼而有之的是对待父亲。
130、因此用孝道来奉事国君就忠诚,用尊敬之道奉事上级则顺从。
131、能做到忠诚顺从地奉事国君和上级,然后即能保住自己的俸禄和职位,并能守住自己对祖先的祭祀。
132、这就是士人的孝道啊!《诗经·小雅·小宛》里说∶“要早起晚睡地去做,不要辱及生养你的父母。
133、” 庶人章第六 利用自然的季节,认清土地的高下优劣,行为谨慎,节省俭约,以此来孝养父母,这就是普通老百姓的孝道了。
134、所以上自天子,下至普通老百姓,不论尊卑高下,孝道是无始无终,永恒存在的,有人担心自己不能做到孝,那是没有的事情。
135、 三才章第七 曾子说∶“太伟大了!孝道是多么博大高深呀!” 孔子说∶“孝道犹如天上日月星辰的运行,地上万物的自然生长,天经地义,乃是人类最为根本首要的品行。
136、天地有其自然法则,人类从其法则中领悟到实行孝道是为自身的法则而遵循它。
137、效法上天那永恒不变的规律,利用大地自然四季中的优势,顺乎自然规律对天下民众施以政教。
138、因此其教化不须严肃施为就可成功,其政治不须严厉推行就能得以治理。
139、从前的贤明君主看到通过教育可以感化民众,所以他首先表现为博爱,人民因此没敢遗弃父母双亲的;向人民陈述道德、礼义,人民就起来去遵行,他又率先以恭敬和谦让垂范于人民,于是人民就不争斗∶用礼仪和音乐引导他们,人民就和睦相处;告诉人民对值得喜好的美的东西和今人厌恶的丑的东西的区别,人民就知道禁令而不犯法了。
140、《诗经·小雅·节南山》篇中说∶‘威严而显赫的太师尹氏,人民都仰望著你。
141、’” 孝治章第八 孔子说∶“从前圣明的君王是以孝道治理天下的,即便是对极卑微的小国的臣属也不遗弃,更何况是公、侯、伯、子、男五等诸侯了。
142、所以会得到各诸侯国臣民的欢心,使他们奉祀先王。
143、治理一个封国的诸侯,即便是对失去妻子的男人和丧夫守寡的女人也不敢欺侮,更何况对他属下的臣民百姓了,所以会得到老百姓的欢心,使他们帮助诸侯祭祀祖先。
144、治理自己卿邑的卿大夫,即便对于臣仆婢妾也不失礼,更何况对其妻子、儿女了,所以会得到众人的欢心,便他们乐意奉事其父母亲。
145、只有这样,才会让父母双亲在世时安乐、祥和地生活,死后成为鬼神享受到后代的祭祖。
146、因此也就能够使天下祥和太平,自然灾害不发生,人为的祸乱不会出现。
147、所以圣明的君王以孝道治理天下,就会像上面所说的那样。
148、《诗经·大雅·仰之》篇中说∶‘天子有伟大的德行,四方的国家都会归顺他。
149、’” 圣治章第九 曾子说∶“我很冒昧地请问,圣人的德行,没有比孝道更大的了吗?” 孔子说∶“天地万物之中,以人类最为尊贵。
150、人类的行为,没有比孝道更为重大的了。
151、在孝道之中,没有比敬重父亲更重要的了。
152、敬重父亲,没有比在祭天的时候,将祖先配祀天帝更为重大的了,而只有周公能够做到这一点。
153、当初,周公在郊外祭天的时候,把其始祖后稷配把天帝;在明堂祭祀,又把父亲文王配祀天帝。
154、因为他这样做,所以全国各地诸侯能够克尽职守,前来协助他的祭祀活动。
155、可见圣人的德行,又有甚么能超出孝道之上呢?因为子女对父母亲的敬爱,在年幼相依父母亲膝下时就产生了,待到逐渐长大成人,则一天比一天懂得了对父母亲尊严的爱敬。
156、圣人就是依据这种子女对父母尊敬的天性,教导人们对父母孝敬;又因为子女对父母天生的亲情,教导他们爱的道理。
157、圣人的教化之所以不必严厉的推行就可以成功,圣人对国家的管理不必施以严厉粗暴的方式就可以治理好,是因为他们因循的是孝道这一天生自然的根本天性。
158、父亲与儿子的亲恩之情,乃是出于人类天生的本性,也体现了君主与臣属之间的义理关系。
159、父母生下儿女以传宗接代,没有比此更为重要的了;父亲对于子女又犹如尊严的君王,其施恩于子女,没有比这样的恩爱更厚重的了。
160、所以那种不敬爱自己的父母却去爱敬别人的行为,叫做违背道德;不尊敬自己的父母而尊敬别人的行为,叫做违背礼法。
161、不是顺应人心天理地爱敬父母,偏偏要逆天理而行,人民就无从效法了。
162、不是在身行爱敬的善道上下功夫,相反凭藉违背道德礼法的恶道施为,虽然能一时得志,也是为君子所卑视的。
163、君子的作为则不是这样,其言谈,必须考虑到要让人们所称道奉行;其作为,必须想到可以给人们带来欢乐,其立德行义,能使人民为之尊敬;其行为举止,可使人民予以效法;其容貌行止,皆合规矩,使人们无可挑剔;其一进一退,不越礼违法,成为人民的楷模。
164、君子以这样的作为来治理国家,统治黎民百姓,所以民众敬畏而爱戴他,并学习仿艾其作为。
165、所以君子能够成就其德治教化,顺利地推行其法规、命令。
166、《诗经·曹风· 鸠》篇中说∶‘善人君子,其容貌举止丝毫不差。
167、’” 纪孝行章第十 孔子说∶“孝子对父母亲的侍奉,在日常家居的时候,要竭尽对父母的恭敬,在饮食生活的奉养时,要保持和悦愉快的心情去服事;父母生了病,要带著忧虑的心情去照料;父母去世了,要竭尽悲哀之情料理后事∶对先人的祭杞,要严肃对待∶礼法不乱。
168、这五方面做得完备周到了,方可称为对父母尽到了子女的责任。
169、侍奉父母双亲,要身居高位而不骄傲蛮横,身居下层而不为非作乱,在民众中间和顺相处、不与人争斗。
170、身居高位而骄傲自大者势必要遭致灭亡,在下层而为非作乱者免不了遭受刑法,在民众中争斗则会引起相互残杀。
171、这骄、乱、争三项恶事不戒除,即便对父母天天用牛羊猪三牲的肉食尽心奉养,也还是不孝之人啊。
172、” 五刑章第十一 孔子说∶“五刑所属的犯罪条例有三千之多,其中没有比不孝的罪过更大的了。
173、用武力胁迫君主的人,是眼中没有君主的存在;诽谤圣人的人,是眼中没有法纪;对行孝的人有非议、不恭敬,是眼中没有父母双亲的存在。
174、这三种人的行径,乃是天下大乱的根源所在。
175、” 广要道章第十二 孔子说∶“教育人民互相亲近友爱,没有比倡导孝道更好的了。
176、教育人民礼貌和顺,没有比服从自己兄长更好的了。
177、转移风气、改变旧的习惯制度,没有比用音乐教化更好的了。
178、更使君主安心,人民驯服,没有比用礼教办事更好的了。
179、所谓的礼,也就是敬爱而已。
180、所以尊敬他人的父亲,其儿子就会喜悦;尊敬他人的兄长,其弟弟就愉快;尊敬他人的君主,其臣下就高兴。
181、敬爱一个人,却能使千万人高兴愉快。
182、所尊敬的对象虽然只是少数,为之喜悦的人却有千千万万,这就是礼敬作为要道的意义之所在啊。
183、” 广至德章第十三 孔子说∶“君子教人以行孝道,并不是挨家挨户去推行,也不是天天当面去教导。
184、君子教人行孝道,是让天下为父亲的人都能得到尊敬。
185、教人以为弟之道,是让天下为兄长的人都能受到尊敬。
186、教人以为臣之道,是让天下为君主的能受到尊敬。
187、《诗经·大雅· 酌》篇里说∶‘和乐平易的君子,是民众的父母。
188、’不是具有至高无上的德行,其怎么能使天下民众顺从而如此伟大呢!” 广扬名章第十四 孔子说∶“君子侍奉父母亲能尽孝,所以能把对父母的孝心移作对国君的忠心;奉事兄长能尽敬,所以能把这种尽敬之心移作对前辈或上司的敬顺;在家里能处理好家务,所以会把理家的道理移于做官治理国家。
189、因此说能够在家里尽孝悌之道、治理好家政的人,其名声也就会显扬于后世了。
190、” 谏诤章第十五 曾子说∶“像慈爱、恭敬、安亲、扬名这些孝道,已经听过了天子的教诲,我想再冒昧地问一下,做儿子的一味遵从父亲的命令,就可称得上是孝顺了吗?”孔子说∶“这是甚么话呢?这是甚么话呢?从前,天子身边有7个直言相谏的诤臣,因此,纵使天子是个无道昏君,他也不会失去其天下;诸侯有直言谏争的诤臣5人,即便自己是个无道君主,也不会失去他的诸侯国地盘;卿大夫也有3位直言劝谏的臣属,所以即使他是个无道之臣,也不会失去自己的家园。
191、普通的读书人有直言劝争的朋友,自己的美好名声就不会丧失;为父亲的有敢于直言力争的儿子,就能使父亲不会陷身于不义之中。
192、因此在遇到不义之事时,如系父亲所为,做儿子的不可以不劝争力阻;如系君王所为,做臣子的不可以不直言谏争。
193、所以对于不义之事,一定要谏争劝阻。
194、如果只是遵从父亲的命令,又怎么称得上是孝顺呢?” 感应章第十六 孔子说∶“从前,贤明的帝王奉事父亲很孝顺,所以在祭祀天帝时能够明白上天覆庇万物的道理;奉事母亲很孝顺,所以在社祭后土时能够明察大地孕育万物的道理;理顺处理好长幼秩序,所以对上下各层也就能够治理好。
195、能够明察天地覆育万物的道理,神明感应其诚,就会彰明神灵、降临福瑞来保佑。
196、所以虽然尊贵为天子,也必然有他所尊敬的人,这就是指他有父亲;必然有先他出生的人,这就是指他有兄长。
197、到宗庙里祭祀致以恭敬之意,是没有忘记自己的亲人;修身养心,谨慎行事,是因为恐怕因自己的过失而使先人蒙受羞侮辱。
198、到宗庙祀表达敬意,神明就会出来享受。
199、对父母兄长孝敬顺从达到了极至,即可以通达于坤明,光照天下,任何地方都可以感应相通。
200、《诗经·大雅·文王有声》篇中说∶‘从西到东,从南到北,没有人不想悦服的。
201、’” 事君章第十七 孔子说∶“君子奉事君王,在朝廷为官的时候,要想看如何竭尽其忠心;退官居家的时候,要想看如何补救君王的过失。
202、对于君王的优点,要顺应发扬;对于君王的过失缺点,要匡正补救,所以君臣关系才能够相互亲敬。
203、《诗经·小雅·隰桑》篇中说∶‘心中充溢著爱敬的情怀,无论多么遥远,这片真诚的爱心永久藏在心中,从不会有忘记的那一天。
204、’” 丧亲章第十八 孔子说∶“孝子丧失了父母亲,要哭得声嘶力竭,发不出悠长的哭腔;举止行为失去了平时的端正礼仪,言语没有了条理文采,穿上华美的衣服就心中不安,听到美妙的音乐也不快乐,吃美味的食物不觉得好吃,这是做子女的因失去亲人而悲伤忧愁的表现。
205、父母之丧,3天之后就要吃东西,这是教导人民不要因失去亲人的悲哀而损伤生者的身体,不要因过度的哀毁而灭绝人生的天性,这是圣贤君子的为政之道。
206、为亲人守丧不超过3年,是告诉人们居丧是有其终止期限的。
207、办丧事的时候,要为去世的父母准备好棺材、外棺、穿戴的衣饰和铺盖的被子等,妥善地安置进棺内,陈列摆设上 、簋类祭奠器具,以寄托生者的哀痛和悲伤。
208、出殡的时候,捶胸顿足,嚎啕大哭地哀痛出送。
209、占卜墓穴吉地以安葬。
210、兴建起祭祀用的庙宇,使亡灵有所归依并享受生者的祭祀。
211、在春秋两季举行祭祀,以表示生者无时不思念亡故的亲人。
212、在父母亲在世时以爱和敬来奉事他们,在他们去世后,则怀看悲哀之情料理丧事,如此尽到了人生在世应尽的本分和义务。
213、养生送死的大义都做到了,才算是完成了作为孝子侍奉亲人的义务。
214、” 开宗明义章第一 仲尼居,曾子持。
215、子曰:“先王有至德要道,以顺天下,民用和睦,上下无怨。
216、汝知之乎?” 曾子避席曰:“参不敏,何足以知之?” 子曰:“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
217、复坐,吾语汝。
218、” “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
219、立身行道,扬名于后世,以显父母,孝之终也。
220、夫孝,始于事亲,忠于事君,终于立身。
221、《大雅》云:‘无念尔祖,聿修厥德。
222、’” 天子章第二 子曰:“爱亲者,不敢恶于人;敬亲者,不敢慢于人。
223、爱敬尽于事亲,而德教加于百姓,刑于四海。
224、盖天子之孝也。
225、《甫刑》云:‘一人有庆,兆民赖之。
226、’” 诸侯章第三 在上不骄,高而不危;制节谨度,满而不溢。
227、高而不危,所以长守贵也。
228、满而不溢,所以长守富也。
229、富贵不离其身,然后能保其社稷,而和其民人。
230、盖诸侯之孝也。
231、《诗》云:“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
232、” 卿大夫章第四 非先王之法服不敢服,非先王之法言不敢道,非先王之德行不敢行。
233、是故非法不言,非道不行;口无择言,身无择行;言满天下无口过,行满天下无怨恶:三者备矣,然后能守其宗庙。
234、盖卿大夫之孝也。
235、《诗》云:“夙夜匪懈,以事一人。
236、” 士章第五 资于事父以事母,而爱同;资于事父以事君,而敬同。
237、故母取其爱,而君取其敬,兼之者父也。
238、故以孝事君则忠,以敬事长则顺。
239、忠顺不失,以事其上,然后能保其禄位,而守其祭祀。
240、盖士之孝也。
241、《诗》云:“夙兴夜寐,无忝尔所生。
242、” 庶人章第六 用天之道,分地之利,谨身节用,以养父母,此庶人之孝也。
243、故自天子至于庶人,孝无终始,而患不及者,未之有也。
244、 三才章第七 曾子曰:“甚哉,孝之大也!” 子曰:“夫孝,天之经也,地之义也,民之行也。
245、天地之经,而民是则之。
246、则天之明,因地之利,以顺天下。
247、是以其教不肃而成,其政不严而治。
248、先王见教之可以化民也,是故先之以博爱,而民莫遗其亲,陈之于德义,而民兴行。
249、先之以敬让,而民不争;导之以礼乐,而民和睦;示之以好恶,而民知禁。
250、《诗》云:‘赫赫师尹,民具尔瞻。
251、’” 孝治章第八 子曰:“昔者明王之以孝治天下也,不敢遗小国之臣,而况于公、侯、伯、子、男乎?故得万国之欢心,以事其先王。
252、治国者,不敢侮于鳏寡,而况于士民乎?故得百姓之欢心,以事其先君。
253、治家者,不敢失于臣妾,而况于妻子乎?故得人之欢心,以事其亲。
254、夫然,故生则亲安之,祭则鬼享之。
255、是以天下和平,灾害不生,祸乱不作。
256、故明王之以孝治天下也如此。
257、《诗》云:‘有觉德行,四国顺之。
258、’” 圣治章第九 曾子曰:“敢问圣人之德无以加于孝乎?” 子曰:“天地之性,人为贵。
259、人之行,莫大于孝。
260、孝莫大于严父。
261、严父莫大于配天,则周公其人也。
262、昔者周公郊祀后稷以配天,宗祀文王于明堂,以配上帝。
263、是以四海之内,各以其职来祭。
264、夫圣人之德,又何以加于孝乎?故亲生之膝下,以养父母日严。
265、圣人因严以教敬,因亲以教爱。
266、圣人之教不肃而成,其政不严而治,其所因者本也。
267、父子之道,天性也,君臣之义也。
268、父母生之,续莫大焉。
269、君亲临之,厚莫重焉。
270、故不爱其亲而爱他人者,谓之悖德;不敬其亲而敬他人者,谓之悖礼。
271、以顺则逆,民无则焉。
272、不在于善,而皆在于凶德,虽得之,君子不贵也。
273、君子则不然,言思可道,行思可乐,德义可尊,作事可法,容止可观,进退可度,以临其民。
274、是以其民畏而爱之,则而象之。
275、故能成其德教,而行其政令。
276、《诗》云:‘淑人君子,其仪不忒。
277、’” 纪孝行章第十 子曰:“孝子之事亲也,居则致其敬,养则致其乐,病则致其忧,丧则致其哀,祭则致其严。
278、五者备矣,然后能事亲。
279、事亲者,居上不骄,为下不乱,在丑不争。
280、居上而骄则亡,为下而乱则刑,在丑而争则兵。
281、三者不除,虽日用三牲之养,犹为不孝也。
282、” 五刑章第十一 子曰:“五刑之属三千,而罪莫大于不孝。
283、要君者无上,非圣人者无法,非孝者无亲。
284、此大乱之道也。
285、” 广要道章第十二 子曰:“教民亲爱,莫善于孝。
286、教民礼顺,莫善于悌。
287、移风易俗,莫善于乐。
288、安上治民,莫善于礼。
289、礼者,敬而已矣。
290、故敬其父,则子悦;敬其兄,则弟悦;敬其君,则臣悦;敬一人,而千万人悦。
291、所敬者寡,而悦者众,此之谓要道也。
292、” 广至德章第十三 子曰:“君子之教以孝也,非家至而日见之也。
293、教以孝,所以敬天下之为人父者也。
294、教以悌,所以敬天下之为人兄者也。
295、教以臣,所以敬天下之为人君者也。
296、《诗》云:‘恺悌君子,民之父母。
297、’非至德,其孰能顺民如此其大者乎!” 广扬名章第十四 子曰:“君子之事亲孝,故忠可移于君。
298、事兄悌,故顺可移于长。
299、居家理,故治可移于官。
300、是以行成于内,而名立于后世矣。
301、” 谏诤章第十五 曾子曰:“若夫慈爱恭敬,安亲扬名,则闻命矣。
302、敢问子从父之令,可谓孝乎?” 子曰:“是何言与,是何言与!昔者天子有争臣七人,虽无道,不失其天下;诸侯有争臣五人,虽无道,不失其国;大夫有争臣三人,虽无道,不失其家;士有争友,则身不离于令名;父有争子,则身不陷于不义。
303、故当不义,则子不可以不争于父,臣不可以不争于君;故当不义,则争之。
304、从父之令,又焉得为孝乎!” 感应章第十六 子曰:“昔者明王事父孝,故事天明;事母孝,故事地察;长幼顺,故上下治。
305、天地明察,神明彰矣。
306、故虽天子,必有尊也,言有父也;必有先也,言有兄也。
307、宗庙致敬,不忘亲也;修身慎行,恐辱先也。
308、宗庙致敬,鬼神著矣。
309、孝悌之至,通于神明,光于四海,无所不通。
310、《诗》云:‘自西自东,自南自北,无思不服。
311、’” 事君章第十七 子曰:“君子之事上也,进思尽忠,退思补过,将顺其美,匡救其恶,故上下能相亲也。
312、《诗》云:‘心乎爱矣,遐不谓矣。
313、中心藏之,何日忘之。
314、’” 丧亲章第十八 子曰:“孝子之丧亲也,哭不偯,礼无容,言不文,服美不安,闻乐不乐,食旨不甘,此哀戚之情也。
315、三日而食,教民无以死伤生。
316、毁不灭性,此圣人之政也。
317、丧不过三年,示民有终也。
318、为之棺椁衣衾而举之,陈其簠簋而哀戚之;擗踊哭泣,哀以送之;卜其宅兆,而安措之;为之宗庙,以鬼享之;春秋祭祀,以时思之。
319、生事爱敬,死事哀戚,生民之本尽矣,死生之义备矣,孝子之事亲终矣。
320、” 【孝经译文】 开宗明义章第一 孔子在家里闲坐,他的学生曾子侍坐在旁边。
321、 孔子说∶“先代的帝王有其至高无上的品行和最重要的道德,以其使天下人心归顺,人民和睦相处。
322、人们无论是尊贵还是卑贱,上上下下都没有怨恨不满。
323、你知道那是为甚么吗?” 曾子站起身来,离开自己的座位回答说∶“学生我不够聪敏,哪里会知道呢?” 孔子说∶“这就是孝。
324、它是一切德行的根本,也是教化产生的根源。
325、你回原来位置坐下,我告诉你。
326、人的身体四肢、毛发皮肤,都是父母赋与的,不敢予以损毁伤残,这是孝的开始。
327、人在世上遵循仁义道德,有所建树,显扬名声于后世,从而使父母显赫荣耀,这是孝的终极目标。
328、所谓孝,最初是从侍奉父母开始,然后效力于国君,最终建功立业,功成名就。
329、《诗经·大雅·文王》篇中说过∶‘怎么能不思念你的先祖呢?要称述修行先祖的美德啊!’” 天子章第二 孔子说∶“能够亲爱自己父母的人,就不会厌恶别人的父母,能够尊敬自己父母的人,也不会怠慢别人的父母。
330、以亲爱恭敬的心情尽心尽力地侍奉双亲,而将德行教化施之于黎民百姓,使天下百姓遵从效法,这就是天子的孝道呀!《尚书·甫刑》里说∶‘天子一人有善行;万方民众都仰赖他。
331、’” 诸侯章第三 身为诸侯,在众人之上而不骄傲,其位置再高也不会有倾覆的危险;生活节俭、慎行法度,财富再充裕丰盈也不会损溢。
332、居高位而没有倾覆的危险,所以能够长久保持自己的尊贵地位;财富充裕而不奢靡挥霍,所以能够长久地守住自己的财富。
333、能够保持富有和尊贵,然后才能保住家国的安全,与其黎民百姓和睦相处。
334、这大概就是诸侯的孝道吧。
335、《诗经·小雅·小曼》篇中说∶‘战战兢兢,就像身临深水潭边恐怕坠落,脚踩薄冰之上担心陷下去那样,小心谨慎地处事。
336、’” 卿大夫章第四 不是先代圣明君王所制定的合乎礼法的衣服不敢穿戴,不是先代圣明君王所说的合乎礼法的言语,不敢说;不是先代圣明君王实行的道德准则和行为,不敢去做。
337、所以不合乎礼法的话不说,不合乎礼法道德的行为不做;开口说话不需选择就能合乎礼法,自己的行为不必著意考虑也不会越轨。
338、于是所说的话即便天下皆知也不会有过失之处,所做的事传遍天下也不会遇到怨恨厌恶。
339、衣饰、语言、行为这三点都能做到遵从先代圣明君王的礼法准则,然后才能守住自己祖宗的香火延续兴盛。
340、这就是卿、大夫的孝道啊!《诗经·大雅· 民》里说∶“要从早到晚勤勉不懈,专心奉事天子。
341、” 士章第五 用奉事父亲的心情去奉事母亲,爱心是相同的;用奉事父亲的心情去奉事国君,崇敬之心也是相同的。
342、所以奉事母亲是用爱心,奉事国君是用尊敬之心,两者兼而有之的是对待父亲。
343、因此用孝道来奉事国君就忠诚,用尊敬之道奉事上级则顺从。
344、能做到忠诚顺从地奉事国君和上级,然后即能保住自己的俸禄和职位,并能守住自己对祖先的祭祀。
345、这就是士人的孝道啊!《诗经·小雅·小宛》里说∶“要早起晚睡地去做,不要辱及生养你的父母。
346、” 庶人章第六 利用自然的季节,认清土地的高下优劣,行为谨慎,节省俭约,以此来孝养父母,这就是普通老百姓的孝道了。
347、所以上自天子,下至普通老百姓,不论尊卑高下,孝道是无始无终,永恒存在的,有人担心自己不能做到孝,那是没有的事情。
348、 三才章第七 曾子说∶“太伟大了!孝道是多么博大高深呀!” 孔子说∶“孝道犹如天上日月星辰的运行,地上万物的自然生长,天经地义,乃是人类最为根本首要的品行。
349、天地有其自然法则,人类从其法则中领悟到实行孝道是为自身的法则而遵循它。
350、效法上天那永恒不变的规律,利用大地自然四季中的优势,顺乎自然规律对天下民众施以政教。
351、因此其教化不须严肃施为就可成功,其政治不须严厉推行就能得以治理。
352、从前的贤明君主看到通过教育可以感化民众,所以他首先表现为博爱,人民因此没敢遗弃父母双亲的;向人民陈述道德、礼义,人民就起来去遵行,他又率先以恭敬和谦让垂范于人民,于是人民就不争斗∶用礼仪和音乐引导他们,人民就和睦相处;告诉人民对值得喜好的美的东西和今人厌恶的丑的东西的区别,人民就知道禁令而不犯法了。
353、《诗经·小雅·节南山》篇中说∶‘威严而显赫的太师尹氏,人民都仰望著你。
354、’” 孝治章第八 孔子说∶“从前圣明的君王是以孝道治理天下的,即便是对极卑微的小国的臣属也不遗弃,更何况是公、侯、伯、子、男五等诸侯了。
355、所以会得到各诸侯国臣民的欢心,使他们奉祀先王。
356、治理一个封国的诸侯,即便是对失去妻子的男人和丧夫守寡的女人也不敢欺侮,更何况对他属下的臣民百姓了,所以会得到老百姓的欢心,使他们帮助诸侯祭祀祖先。
357、治理自己卿邑的卿大夫,即便对于臣仆婢妾也不失礼,更何况对其妻子、儿女了,所以会得到众人的欢心,便他们乐意奉事其父母亲。
358、只有这样,才会让父母双亲在世时安乐、祥和地生活,死后成为鬼神享受到后代的祭祖。
359、因此也就能够使天下祥和太平,自然灾害不发生,人为的祸乱不会出现。
360、所以圣明的君王以孝道治理天下,就会像上面所说的那样。
361、《诗经·大雅·仰之》篇中说∶‘天子。
本文就为大家分享到这里,希望小伙伴们会喜欢。
标签:
- 精心推荐
X 关闭
X 关闭